从安装 Arch Linux 说起 ¶
我的电脑一直是装着双系统,Windows 10 和 Manjaro (一种 Linux 发行版). 今年 3 月,我的机械硬盘坏了,于是我的 Manjaro 变得非常奇怪,我决定重装系统,使用原汁原味的 Arch Linux(一种 Linux 发行版).
(下面先简单讲一下我的 Linux 使用经历,也算是给对这方面不太熟悉的读者做一点必要的介绍.)
2016 年夏天,我决定尝试一下神秘的 Linux,当时什么都不懂,也没有多想,直接安装了最火的 Ubuntu (一种 Linux 发行版). 半年的时间让我充分了解了 Linux 系统的常识和一些有趣的历史,我渐渐爱上了 Linux,Ubuntu 也渐渐替代 Windows 成为了我的主力系统. 但与此同时,我对 Ubuntu 的不满越来越多,我觉得它自带的软件臃肿不堪,很多软件是我没有任何需求的,而且好多好多包我都不知道是哪些软件在依赖它们,这令我不爽;而且它的系统要想更新只能重装,不如 Windows 的系统更新来得方便. 但 Linux 好就好在它的发行版数量众多,于是在 2016 年年底我广泛搜集了至少有几十种 Linux 发行版的介绍,我的完美主义要求我,找到一个适合我的、完美践行“我的哲学”的发行版. 这并不困难,我很快就锁定了 Arch Linux,关于 Arch Linux 的介绍几乎每一句都直中我心、正合我意:只自带最最基本的一些包,任何其他的东西都要自己动手,虽然麻烦了一点,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而且它没有一个管太多的官方,所有软件都直接对接上游开发者,而我最爱的就是没人管的自由;它滚动更新,能保证所有的软件永远都是最新;它有最全面最详细的 Arch Wiki,鼓励自主阅读文档,遇到问题不用到网上搜索良莠不齐的讨论……我觉得 Arch Linux 就是为了我量身打造的系统,它就是完美主义者的乐园.
2017 年 1 月,我开始安装 Arch Linux,安装了无数次都失败了1. 我苦苦查询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随口问了一下某个曾经装过 Arch Linux 的学长,他直接把 Manjaro 推荐给了我. 我查了一下,发现 Manjaro 也不错,它是“简易安装版”的 Arch Linux,也一样的滚动更新,也一样的自带很少很少的软件,当时我就动心了. 于是我很快安装了 Manjaro KDE 官方版本,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我的机械硬盘坏掉.
这三年对 Manjaro 的体验里,我感觉到,它也有一点点不完美,比如 KDE 的版本里还是自带了一些我用不到的软件,KDE 这个桌面环境其实还是不是我想要的. 我后来了解并开始使用 bspwm 这个窗口管理器,但还是在 KDE 里设置的,我想要一个不带 KDE,纯 bspwm 的系统;另外,Manjaro 还是有一个官方在帮忙测试软件,统一推送,我还是有点受不了这种拘束,我想要真正的自由,更何况这种延后导致有一些 AUR 的包无法编译2,总之用起来还是有一点点不爽. 我便无数次想过要等买了新电脑换成原汁原味的 Arch Linux. 这下我硬盘坏了,这正是抛弃 Manjaro 换成 Arch Linux 的最好时候. 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重装了系统,换成了 Arch Linux.
过程其实还是蛮顺利的,之前失败的原因我已经找到,而且使用 Manjaro 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配置文件、脚本,而且我有一个自动备份的脚本,很多东西几乎不用费太大力气就搞得很完美. 我 6 月 20 日毕业之后开始搞这件事,没用几天就几乎搞好了,现在写这篇博客就是在用最新的 Arch Linux,心情十分舒畅. 我搞的时候当然也出现了一点点小问题,比如声卡的问题,比如 U 盘挂载的问题,遇到问题时有时要花费几个小时才能搞定,我那时就在思考,我这么折腾是为了什么?我最终意识到这就是完美主义,这篇文章就是用来记录我的一些思考的.
完美主义是什么? ¶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Arch Linux 的用户都有理想主义倾向吗?⧉,问题的描述中写到:“比如代码洁癖、追求最新的版本、不考虑稳定性、喜欢折腾”,下面的回答中又出现了“实用主义”这个词.
按照我的理解,理想主义是指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具体的、实际的,而且往往和具体的实际的东西相差较远. 完美主义则是指,“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把对人对事的标准定得过高,高到有一些不切实际,并带有一定的强迫倾向(引自:壹心理⧉). 应该说,理想主义不一定都是完美主义,但完美主义都是理想主义(把完美作为一种信仰). 这个问题使用理想主义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我在这篇文章中不使用这个过于宏大的“理想主义”一词,而是使用“完美主义”这个更具体一点的词语.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么? ¶
我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做这个网站时我才开始思考. 当时我总觉得现成的网站主题不好看、不好用,或者是人家有的功能我用不到,就觉得那些代码不用就那么放着很占地方,于是完全自己学习,动手写了一个主题. 我希望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之中,我希望所有的代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并尽量用最少的代码完成我想要的那些功能,于是这个网站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当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感到很痛苦,我反复问自己,我这到底是图什么?我为什么就不能随便找一个随便用一下呢?我这是代码洁癖么?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渐渐了解自己,我发现是我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我觉得自己几乎符合完美主义的定义,但我不是很确定.
今年寒假的时候我回高中母校看望我的老师,在和语文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无意说到了这件事. 我说,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像是一个完美主义了. 语文老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你才发现啊?你一直都很完美主义,你高中就非常完美主义了,你想想你写的那些作文,……”
回到家后我便仔细思考这件事,我意识到,好吧,我又有一个标签了,而且这个标签恐怕是很多人都认可的. 我仔细回想我高中写的作文,还有小时候写作业一页一页地把写错字的纸撕掉,好像很多事情确实可以用“完美主义”这个标签来解释——至少“完美主义”不是一个很坏的标签对吧,至少它是一个中性的词语. 好吧,我可以承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了.
但贴标签这件事是很不负责任的,我的完美主义也许和别人的完美主义截然不同,在我意识到我是完美主义者之前,那些完美主义的行为我都是在用别的东西来解释的.
有些完美主义是形式主义 ¶
我高中时确实写作文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但我一直以为我追求的是完美的形式. 其实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对完美的形式非常欣赏. 我喜欢那些结构精巧的古诗,我喜欢藏头诗,我喜欢回文诗,我喜欢骈文. 我还经常自己写一些藏头诗、回文诗等,这种文字的游戏给了我巨大的快感,我还记得刚上高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留了一篇周记,我最后就写了一首回文诗,正反是两件事,错落有致,虽然有点瑕疵,但我非常满意. 这首诗还在我的 QQ 空间里挂着,等以后有机会搬运到这个博客站上来. 对形式的追求也让我喜欢短小有趣的小说,比如欧·亨利的小说就是我最欣赏的. 我在高三的时候有一阵子就沉迷于小说的创作,有一篇挂在新浪博客上,以后有机会也往这里搬运一下.
我最喜欢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觉得它形式也好,主题也深刻: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喜欢《滕王阁序》,我喜欢《阿房宫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只有形式好且内容好的文字才是好的文字,[只有内容没有形式的文字]是和[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文字]一样糟糕的,我把形式和内容看得同等重要,并不觉得内容就天然比形式更高端,更值得追求. 直到我高二学习了古文运动.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什么没有发生过呢?对形式的追求也不是我独一无二的个性,六朝以来的文人们就尤其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骈文在南北朝极其盛行. 但对形式的追求导致出现了很多只注重形式的空洞的文章,韩愈等人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我的观念,也许内容就是比形式天然更加高级,如果两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要放弃的应该是形式,而不是形式或内容随便哪一个. 后来对八股文的批判也都是差不多同样的原因.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其实在努力地转变自己了,我变得没有那么注重形式了,虽然我依然对形式好的文字天然有一种好感,但我觉得自己已经和形式说再见了. 我把曾经注重形式的自己贴了标签叫做形式主义,这正是在语文老师看来我完美主义的一部分.
有些完美主义是装逼 ¶
原谅我“装逼”这个有点粗俗的词汇,但它比“炫耀”更能表达我的意思. 在我不知道自己完美主义的时候,我曾经和我的一个好朋友发展了一套“装逼”学,我现在凭借印象简单说一说.
装逼学三大定律:
- 装逼学第一定律: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装逼,逼格是衡量手段. 逼格是客观的,但表现得越不在意逼格,逼格越高.
- 装逼学第二定律:如果装逼成功,则你的逼格增加,看到你装逼的人逼格减少;如果这时候其他人装了更大的逼且打了你的脸,则对方获得二倍于你首次装逼时获得的逼格,你则减少相应的逼格.
- 装逼学第三定律:在一个社交空间内,逼格守恒,逼格只能从一个人那里流动到其他人那里,不能凭空产生或消失.
我承认第二和第三定律当时是有点凑数的意思,但第一定律是我直到今天都非常同意且奉为圭臬的,即人生的意义在于装逼. 这其实在我意识到我是完美主义以前一直都是用装逼学来解释的,我小时候作业本写错了字就要把那一页撕掉是为了装逼给老师看,我把这个博客站建立起来并完全使用了我自己写的主题是为了装逼给你们看,包括我使用 Arch Linux,我学习那些技术,都是为了装逼给别人看的. 同时我绝对不会主动地有意无意地在别人面前炫耀,因为一旦这样做了,逼格就减少了. 这些都是掏心窝子的话,我平常不会说的,只是现在为了说明问题,要把我的真实想法说一下,我也许不能代表所有人,也许不能代表所有完美主义的人,但我仅代表我自己,我可以说,我活着就是为了装逼,如果地球人都消失了,只剩我一个,没有人看我装逼了,我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我学习技术知识、我学习数学、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发现一些真理,这都是为了有人能看我的时候高看我一眼,说一句,“你真厉害”.
我想,我的完美主义,其实就只是为了装好逼吧,如果我这个博客站没有人看,我就真的无所谓用什么主题了;我在主页说,“我绝对不会大肆推广它的”,也是因为这样逼格高,[我把这个博客站炫耀给你]是不如[你自己不小心发现它]更有逼格的,听上去还挺“绿茶婊”的哈哈,但确实是这样.
有些完美主义是不妥协 ¶
在知道自己是完美主义之前,我觉得自己是负责任的人,别人如果交给我任务,我会努力做到最好. 其实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是很负责任的,人们都是一板一眼,按照规矩踏踏实实地办事,只是长大后发现很多事情是不用太认真的,只要稍微糊弄一下就可以过去了,而我不愿意糊弄,今天我知道这叫完美主义,但其实我觉得只是我不妥协:不被生活磨圆棱角,做一个不妥协的人.
其实不妥协这件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很多人做事时可以妥协,玩游戏时就不会妥协了.
比如,今年年初,有一款游戏《动物之森》出了新版本,大家疫情在家没啥事干,这个游戏大火. 我虽然没有 switch 也看别人玩这个游戏看得津津有味,我的笔友也在玩这个游戏,我和她还在两个来回的邮件中讨论到了这个游戏. 我虽然云游戏看得非常快乐,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也要购买 switch 也要自己亲自玩一下这个游戏,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不买时我说的是没有时间. 这么说当然没错,但要是问我为什么没有时间,那就是因为我完美主义. 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一个人总结了一篇非常非常全的建岛攻略⧉,包括从最开始选岛选河流类型,把整块岛分成小方格,台阶、坡道、桥、瀑布的规则……我看到这篇攻略的时候就知道,如果我玩这个游戏,肯定是像 TA 一样,钻研这个游戏的规则,把我的岛建成最好的样子——而这太浪费时间了. 这种肝游戏的玩法难道不正是一种完美主义么?
在游戏上这样的事情非常多,我几乎玩每一个游戏都会这样完美主义. 比如玩《我的世界》我也想要好好规划,最后一步到位来一个厉害的,最后觉得太累了就没有再玩;玩《Ingress》时我也痴迷于成就系统,最后觉得这实在不是一种娱乐成了一种任务就退坑了;玩《GTA 5》时也是,我买房子不会先随便买一个,而是先攒钱,挑好房子,然后一步到位,这都是完美主义的体现,只不过在不觉得自己是完美主义之前,我管这个叫做不妥协,不将就.
有些完美主义是安全感 ¶
其实《GTA 5》这个游戏是很能映照到现实里的,毕竟在现实中我也会遇到买房这件小事. 今天我可以非常开诚布公,我其实心里对未来的生活是有一个非常理想非常理想的愿景的,这个愿景甚至是包含了大量细节的:比如,我理想中的房子会分为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卧室连着阳台,阳台里有一个衣柜,有一台洗衣机,有一台烘干机,所有关于衣服的问题全部在阳台解决;卧室不用太大,里面的墙壁全刷成绿色,卧室里只有一张床,且把床放在正中间,四面没有任何隔挡,不靠任何一面墙,卧室里不放任何其他东西,不放桌子,不放床头柜,只有一张床;书房里开辟出一小块地方买一些哑铃之类的可以用来健身;客厅里放沙发和电视;厨房里放餐桌,吃饭都在厨房吃……这个美好的愿景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慢慢积攒起来的,并且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了;而且我希望自己能够先攒钱,然后一步到位,实现我的愿景,就像在《GTA 5》里一样. 我不愿意先走一步看一步,可以先买一个没有书房或厨房不够大的房子或阳台不够大的房子先凑合一下,一想到要先在一个离我的愿景差很远的地方住着,且未来还会为了实现我的愿景搬一次家,这会让我在第一个房子里如坐针毡:因为知道了这不是我的愿景,我未来会搬家,我甚至都不想把第一个房子收拾得温馨一点,因为一想到那些努力最终都会付诸东流,我不愿意耽误这种时间. 现在我知道了,这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思想是完美主义,但在这之前,我把它解读为“安全感”——安全感就是那种知道未来不会再有变化,可以一直温馨下去的感觉,这种掌控感,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会让我感到安心,让我可以放心地去做我自己的事情. 包括我选择单身,我崇尚自由,我其实想要的都是安全感,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一个我不能控制的变数,那让我操心,让我不安.
就好比我使用 Arch Linux,虽说这是完美主义,但其实我要的是掌控感,我希望掌控我的系统,我不希望一个系统自带了很多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软件,掌控系统会给我带来安全感,会让我自如地使用我的电脑而不害怕出现任何问题,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我能快速找到问题的来源并解决它;就好比我在我的 Linux 上一切都要自己从头配置,vim、zsh,虽说这是完美主义,但其实我要的是掌控感,我希望我了解我的软件都是怎样配置的,这种了解给了我安全感,让我可以放心地使用软件而不用担心别人的配置哪里会出现不兼容;就好比我做这个博客站我要一行代码一行代码自己写我自己的主题,虽说这是完美主义,但其实我想要的是掌控感,我希望我有任何新的需求时我能快速把这个需求实现,我能快速找到相应的位置快速地写几行代码,而不是面对别人的代码束手无策,这种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掌握感,其实就是安全感,只有一切都是我自己在做决定而不用看别人时,我感到十分安全. 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砍柴前磨刀的问题,磨刀这算是完美主义么?也许不是,磨刀只是为了在砍柴时有安全感.
顺带一提,我已经意识到自己这一生大概率是不可能有足够的钱买房并实现我的愿景了,所以我的完美主义告诉我,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就不要努力挣钱尝试买房了,把时间放在数学上吧.
有些完美主义是沉没成本 ¶
其实,“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本质上是希望自己不会放弃太大的沉没成本,达到一个利益的最大化,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比如,我十分珍惜自己的各个社交帐号,我珍惜我的 Bilibili 帐号,我珍惜我的豆瓣帐号,我甚至制定了我的电子生活法则,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哪些动态可以发,每天最多发多少,不要太水,哪种视频可以上传到 Bilibili,看过电影和书必须在豆瓣上标记,必须要写足够多字数的短评. 这在一些人看来是显然的对自己高要求了,是妥妥的完美主义. 这当然是完美主义,但其实对我本人来说,倒也没有那么夸张,这就是一种由于沉没成本在里面的,越用越珍惜.
我有一个杯子,型号是 Elmundo EABZ-380(见下图). 它有透明的杯身,可以方便我看到里面还有多少水;它是那种类似玻璃的硬 Tritan 材质,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又不会特别保温;它有我最喜欢的提手,是那种[想用时能用][不用时可以放下来]的提手;它的造型我也喜欢,直上直下,没有弧线;它的容量有 380 ml 也是刚刚好的.
这个杯子是我决定买一个杯子之后精挑细选的,当时已经停产了,是从一个淘宝店里的存货里买下来的,现在已经完全买不到了,官网上都没有这个产品的介绍了,上面的图还是好久以前为了发微博截的图. 这个杯子我十分珍惜,提手已经被我摔坏了,我依然在坚持使用,就是因为很难再买到这么称心如意的杯子了,我在市场上随便看了一些杯子,都达不到我的标准.
一般都是出于这个原因,我知道自己使用东西都是越用越珍惜的,如果一个东西不那么称心如意,能隔应我很久的,所以我买任何东西都会精挑细选. 买杯子、买台灯、买手机、买电脑. 为此我还专门在这个博客站开设了“消费指南”这个栏目,目前已经写了配眼镜和电子纸,就像我在配眼镜的开篇语中说的那样,我的完美主义让我了解了各行各业. 这样的时间投入对我来说就是巨大的沉没成本,我在后面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它们.
其实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 ¶
其实我在把完美主义进行分解的同时,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完美主义的影子:
有些完美主义是形式主义,其实很多人都有形式主义的倾向,要不然也不会在南北朝骈文成风.
有些完美主义是装逼,其实很多人的人生意义就是装逼,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有些人会说,不要活给别人看,要活出自己,那问题其实变成了什么才叫“自己”呢?只有自己开心快乐、虚度光阴而不惭愧就叫“做自己”了么?可是到最后这些人什么也没有留下. 而对于一个活给别人看的人,至少到最后他有一些拿得出手的、能给别人看的东西,要我说,就是这些能拿给别人看的东西才定义了“自己”.
有些完美主义是不妥协,其实很多人都不妥协,肝游戏的人应有尽有,要在游戏世界里做到最好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其实很多游戏的机制就是在利用人类完美主义的特点,只不过游戏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了人们足够的奖励——生活可没有及时的奖励.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完美主义者是把生活也当作了游戏,完美主义者们其实是享受生活的.
有些完美主义是安全感,其实每个人都追求安全感,完美主义者追求的掌控感其实每个人都追求,但这种掌控感要牺牲时间,也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大多数人放弃了安全感,完美主义者只是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妥协而已. 那些想要掌控别人人生的人,追求的也是掌控感、安全感,只不过掌控一个人比掌控一个复杂的事物要简单得多,也有趣得多.
有些完美主义是沉没成本,其实每个人都在意沉没成本,要不然就不会有“沉没成本”这个词出现,人们都是会有一件东西是越用越珍惜的,人们也都希望自己买到的东西称心如意,不然那些在淘宝上挑来选去、货比三家的人是在干什么?不然在买手机买电脑时为什么要问问别人的意见?只不过很多东西人们就妥协了,是否称心如意就交给运气安排,完美主义者只不过全想自己安排,得到一些掌控感罢了.
因此,我要说,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或者说,每个人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 但最终很多人并不完美主义,那是他们妥协了;完美主义者们不违背自己的本心,标准始终如一,完美主义者们才是活得最透亮的那些. 完美主义者们甘愿浪费时间和精力,活得痛苦些,也要保持标准的不变性,完美主义者是简单、纯粹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个知乎上的问题⧉:Arch Linux 的用户都有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倾向吗?
下面几位 Arch Linux 使用者的回答很能说明问题:
与题主的感觉恰恰相反,Arch完全不是"理想主义",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对于大多数Arch用户来说,用Arch不是“理想主义”,而仅仅是图个方便.
在可定制性这一点上, 没有哪个发行版是可值得炫耀或者批判的, 大家都是一样的定制性. 只不过要在"定制是否方便"和"日常使用是否方便"之间做一个tradeoff.
取决于怎么定义“实用”…Arch Linux 的仓库中包含大量的软件包和编译脚本. 用户可以按照需要进行自由选择. 仓库中既提供了开源、自由的软件,也提供了闭源软件. 实用性大于意识形态.
可见,其实对于大多数所谓“完美主义”者来说,完美主义才是常态,每个人都应该是完美主义,你不是完美主义我才觉得奇怪呢?嘿,你怎么妥协啦?